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 ——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综述

 □ 李晶媛 本报实习记者 唐伯侬

高亢激昂的华阴老调、唱腔丰富的光山花鼓戏、浑然天成的广州玉雕、玲珑百态的香包绣品……10月23日至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泉城济南举办,非遗技艺与产品给游客带来多重体验。

本届博览会以“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为主题,集中展示非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旨在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展示平台。

线上线下结合

本届博览会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据统计,博览会期间,447位传承人集中参展参演,现场每天观展人次达1.1万;仅博览会举办的5天时间中,“云展会”浏览量达5000万人次。

博览会官方网站设置线上“云展厅”、“云赏非遗”展播厅、“非遗好物”云销售等板块,集中展示全国各省(区、市)70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00余部非遗题材纪录片、专题片,并对500余家入驻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的非遗传承人店铺进行公益性引流和推介,助力非遗产品销售。

其中,“非遗好物”云销售板块按照不同的非遗技艺类别,从衣、食、用、饰四方面为网友提供多元化选择。“在官网浏览、购物非常方便,我准备下单盛锡福的帽子。”济南90后市民张女士说。

博览会在线下设置“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黄河流域非遗展和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三个展览板块,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4个非遗项目、46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参与。其间,还举办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论坛、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发展座谈研讨会、传统工艺比赛线下决赛等活动。

本次博览会线下展览的总策展人,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孙冬宁介绍,展览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核心理念,突出情境化、专题化与体验化,以静态展览、动态展示和活态表演的方式,让观众从视、听、嗅、触四个维度充分感受非遗之美。

“此次展会突破了以省区市地域划分展区的界限,突出专题性、主题性和精准性,同时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突出非遗在助力扶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的新形象和新作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蒋士秋介绍。

传承传统技艺

茶韵悠长的西湖龙井,“镂金作胜”的武汉剪纸、绣法工整的徐州香包……“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时视察过的1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展览现场,格萨(斯)尔、光山花鼓戏、赫哲族伊玛堪等非遗项目传承人与现场观众积极互动,多角度呈现非遗的魅力。

“与《格萨(斯)尔》史诗‘近距离接触’,我感到非常震撼,也希望女儿能从小受到非遗的熏陶。”现场带孩子参观的济南市民苏女士说。

以“大河上下,生生不息”为主题的黄河流域非遗展,选取兰州羊皮筏子制作技艺、洛阳宫灯、传统泥塑、羌笛制作及演奏技艺等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从衣、住、行、用方面讲述黄河故事,展现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中的黄河精神。现场,虎头鞋、皮影戏、“汴京灯笼张”等各种非遗产品引来游客围观。其中,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泥泥狗以独特的造型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述章从小学习制作泥泥狗,艺龄近50年。“泥泥狗是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民间艺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我们要争取继续让它发扬光大。”许述章说。

“你要把手里的刀直立起来,这样走出的线条才能够流畅。”贵州省雷山县郎德上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陈金才耐心指导小朋友做植物蜡染。据了解,博览会期间,陈金才带着苗族植物蜡染技艺参加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该技艺主要采用植物作为染色原料,经过印染、固色、清洗、晒干等程序,蜡染产品便制作完成。

“我们手把手教会游客蜡染技术,鼓励他们现场体验,通过了解一件产品的制作流程并花心思制作后,游客自然会把产品带走。”在陈金才带领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采取“非遗+扶贫+旅游”“非遗+旅游体验”的经营模式,并组织36户妇女参加刺绣、植物蜡染技艺等培训,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也让植物蜡染技艺得到传承。

助力精准扶贫

当前,非遗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成为乡村旅游迭代升级和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博览会期间,业界专家、非遗传承人齐聚济南,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非遗研培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及‘三区三州’文化和旅游扶贫等开创性工作,为国际社会积累了一批宝贵而富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说。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创新性手段。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刘晓山表示,下一步,扶贫工作部门将继续加大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产业、就业等各项扶贫政策支持范围,并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学员中,遴选培育一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乡村振兴为农民带来的不只是更加富裕的生活,更是依靠自身手艺过上美好生活的精神满足。

贵州梵净山松桃苗绣公司负责人石丽平说,松桃是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她用了8年时间收集、整理、记录濒临失传的苗绣技艺,带领苗族姐妹一起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带动乡村振兴。“今后我们要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更加红火,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石丽平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说,城镇里从事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工匠师傅把手艺传授给贫困户,能够推动市镇和农村融合发展,而贫困户通过非遗技艺改变贫穷面貌、提供非遗产品的过程,也扩大了非遗自身的影响。贫困地区的群众不仅能够借助非遗提高技能、增长智慧,还将投注感情的手艺变成了致富手段,把自己同整个社会连接起来。

上一篇:旅游直播能走多远? 返回列表 下一篇:湖南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围绕山水生态做好谋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