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收集、保护、陈列和研究代表人类历史文化记忆文物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是保护、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多地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利用数字科技技术,打造数字化文物保护、线上线下展陈互动与体验,以此拉近文化遗产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吸引越来越多参与文物在线数字化互动,体验博物馆线下“打卡”。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传播服务,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保护:
文物数字化是数字科技体验的前提与基础
文物数字化包括二维数字化和三维数字化,其核心是重要的是数字化标准。在二维数字化标准方面,2014年,科技部批复设立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制订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核心元数据标准。在三维数字化方面,2020年9月,由北京市文物局发布的北京市地方标准《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器物》初稿,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该规范从器物三维数字化的基本要求、技术方法、工作准备、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成果制作、成果提交等方面,就总体技术要求、具体技术指标、工作流程、作业要求、质量控制、成果检查等做了规范。各地也在陆续探索出台相关标准规划。在统一标准规范基础上,相关部委也在大力加强博物馆数字化资金扶持。2021年5月九部委联合出台《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向财力困难地区倾斜,加强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项目支持。
传承:
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场景占领游客心智
以深入挖掘和弘扬馆藏文物的文化价值为核心,在保护博物馆文化设施以及文物2D、3D数字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等全息数字演艺、户外影像媒体、虚拟智能交互、情景仿真与认知、自然地理仿真、奇境制造系统、仿生机械互动、虚拟视觉与信息可视化等数字科技手段,以数字化技术、场景化情感体验,激发游客心里的家国情怀,激发现代人与前辈先人的情感共鸣,既拉近了博物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全方位展示博物馆与藏品的风采。
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讲解;数字化复原;体验式展品互动;故事解密型博物馆参观体验;乃至以数字化形式展示暂时无法展出的藏品,加强馆藏文物与游客之间的互动。以现代数字科技与文化创意结合的藏品表现方式,带给观众新奇的博物馆体验与感受,使各年龄层,尤其是年轻人群,对博物馆展览产生好奇心与观看欲望,是博物馆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
弘扬:
打造线上线下文化IP,突破博物馆文化弘扬的物理边界
以提炼IP故事、营造IP场景、打造体验式IP产品,探寻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时代价值,促进传统文化形象与文化精神的活化与弘扬。以“云展览”“云直播”“云游戏”等形式,打造线上文化体验。同时,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拓宽博物馆数字化以及文物活化与弘扬的思路。以现代艺术与文物历史艺术相碰撞,激发文创火花,挖掘馆藏资源的文创潜力,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事业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
数字科技融入文物展览
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为观众走近文物架起了一座桥梁。观众可通过互动式与沉浸式体验,在生动的数字展品中开启“漫游”之旅,直观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内涵。
山西博物院
首个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是由文物数字展是 “壁上乾坤”实体展的数字化延伸,是数字保护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它以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为特点,继续演绎这场北朝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探索之旅。
首都博物馆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依靠华为河图平台,引入AR技术——观众拿起手机对准跪射俑,稍等片刻,这件展品就会“飞”出展柜,“跃”上手机屏幕,展示它从出土时的残片到被修复完好的过程,观众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知识。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则巧用光影高科技,唯美呈现千年运河画卷。在720度全景展厅中,观众可沉浸式观看8分钟的“河之恋”体验展;在“运河上的舟楫”专题展中,观众可登上一艘长约21米、桅杆高15米的“沙飞船”,模拟坐船扬帆远行,“身临其境”感受繁华盛景。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丰富展陈方式
云展览通过互联互通,将各要素进行重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价值。
浙江省博物馆
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汇集32家博物馆的1000余幅古代女性图像,打通观众调研、线上互动等环节,涵盖100余个女性主题展览超链接、220余件相关文创产品等丰富内容,受到不少网友的喜爱。
湖南省博物馆网
展厅的《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制作了360度全景线上虚拟展厅,通过“晴窗抚琴”“挥毫作书”“品茶论道”等场景,带领网友体验宋朝文人雅士的“慢生活”。
吉林省数字博物馆
立足于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内容上,充分挖掘博物馆丰富的文物信息资源,建立健全不同清晰度文物影像展示机制,极大丰富藏品展示手段;在技术方面,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60度全景环拍等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博物馆工作流程和规范重构,扩展博物馆传播服务体系。遴选了吉林省内多家博物馆精品展览和文物,进行数字信息采集并虚拟重建;建立全省展览(文物)数字资源展示平台,包括网上数字展厅管理、陈列展览虚拟展示、藏品虚拟展示等系统;建立吉林省级移动智能终端APP,实现与微信互动。
建设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新冠疫情肆虐,促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展览纷纷转为线上举办,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线上形式改变的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展示模式,更深层的发展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
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通过智慧保护,不仅能够建立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提升修复能力,还能从某种意义上实现文物的永生。可以说,对文物进行智慧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
从博物馆管理角度来看,博物馆智慧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板块。外部管理主要围绕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在优化博物馆运营方式的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内部管理包含的藏品资源管理、财产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所涉及的技术和架构,与社会其他行业联系最为密切、发展最为成熟。
从博物馆服务角度来看,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打破博物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此外,智慧博物馆使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也能够乐享博物馆,助力文化平权。
内容:来源各博物馆官方网站、公众号网络综合信息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