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关注 | 泉州申遗成功,中国再增一项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省福州市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获悉,由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英文名:Quanzhou: Emporium of the World in Song-Yuan China),成功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
据介绍,本次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泉州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与国内其他遗产地不同,泉州系列遗产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一直延伸到腹地地区的广大空间中,多达22处。

可从遗产构成要素价值分为三类

一是“山-城”的城市结构

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南外宗正司、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二是“山-河-聚落”乡村手工业景观

主要涉及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安溪青洋下草埔冶铁遗址。

三是“海-陆”交通环境景观

指的是安平桥、洛阳桥、顺济桥遗址、真武庙、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和万寿塔。
这三组遗产构成了产-运-销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和复合景观。因此,“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场所或地点,也不仅是一条为商场写字楼包围的单调的历史街区。它是一个跨山海,通城乡,贯古今的遗产谱系。

从官方到民间:行之有效的制度规约

作为泉州申遗文本的团队的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认为,一套适用并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运行与发展的关键保障。10-14世纪泉州海外贸易的长期繁荣,正得益于其特有的制度体系——以市舶司为代表的官方制度,和以海神崇拜为代表的民间规约。
设置于1087年的泉州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本次申遗新增的遗产点,2020年刚考古发掘出来的泉州市舶司遗址,也是中国目前所仅见的古海关遗址。
市舶司的运行,使得泉州与海外贸易市场形成了稳定的关系,中西方交流由经贸延伸到文化、社会、宗教方方面面。泉州港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出口的大宗货物有丝绸绢缎、瓷器、茶叶、铜铁制品等;进口货物有各色香料、胡椒、宝石、珍珠、象牙、犀角等。而泉州港的繁盛最直接体现在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上,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南宋绍兴末,泉州市舶司的岁收入每年大约在百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上下,约占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近五十分之一。

具有世界性、与众不同的泉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写道:福州、泉州等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福建的骄傲。在福建工作期间,习总书记还亲自主持研究泉州申遗工作。
据历史记载,泉州古称“刺桐”,建于唐代,此后经宋元明清,城市不断增筑、修缮、扩展。城内及附属区域埋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城防设施、街道官署、寺院等等。
其次,泉州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宋元时期的泉州还被称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
10-14世纪,即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和谐共生,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
如今,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瓷窑、瓷器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遗物,还有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其代表就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等宗教设施,它们反映出泉州一度汇集、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
正如现今所揭示的泉州的22处古迹及其相关环境,就从整体上构成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承载着关键价值特征的22处遗产要素及其关联环境,包括了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这一系列遗产记载着宋元泉州令人瞩目的繁荣与成就,它是世界海洋贸易引擎型港口的杰出范例,具有产—运—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以及中外风格多元荟萃的聚落景观,展现出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观交流,见证了积淀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
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展现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包容的文化态度,对该时期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以及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施劲松指出,这样一座城市,无论在地理上还是文化上,它都背靠内陆,面向海洋。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城考古的意义就不限于一个城市,也不限于一个区域。泉州无论是在过去作为沟通东西方的港口、还是在今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它都具有世界性。
除此之外,泉州现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和3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是国内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泉州的经济活力从古保持至今,截至2020年,连续22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还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20多万人,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泉州还把6.41平方千米的泉州古城列为世界遗产申报的缓冲区,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家园式共造,让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闽南。
这座城市,终于赢得了来自世界的赞誉。未来,也将开启保护利用的新局面!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故乡与世界、文博中国 

上一篇:博雅关注 | 《“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正式印发,明确了基本目标和三大任务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关注 |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权威解读 (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