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超”的欢呼声传遍大江南北,当“苏超”赛场内外的消费热潮持续升温,“文旅+赛事”模式正以“轻资产、强引流”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地方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种将体育竞技与文化体验、旅游消费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不仅重构了文旅产业的增长逻辑,更通过赛事IP的强大吸引力,让“为一场赛赴一座城”成为大众旅行的新常态。
一、“文旅+赛事”的内涵与价值:从流量聚集到产业共振
“文旅+赛事”并非简单的“体育+旅游”叠加,而是通过赛事IP的核心吸引力,串联起文化体验、消费场景与城市资源,形成“赛事引流—文旅承接—消费转化”的完整生态链。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经济拉动:从单一场馆到全域消费赛事的经济价值早已超越门票与赞助的单一收益,形成“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旅游”的辐射效应。以上海为例,2024年举办的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直接创造经济影响113.78亿元,拉动效应达309.90亿元;“苏超”联赛第四轮周末,淮安接待游客49.71万人次,同比增长45.78%,21家重点商贸企业单日销售额达3600万元。这种“赛事+”模式不仅激活了餐饮、住宿、交通等基础消费,更带动了文创、研学、特色农产品等衍生消费,如盱眙龙虾节借助“苏超+龙虾+演出”模式,单周末卖出103吨小龙虾,展现出强大的产业联动能力。
城市赋能:从形象展示到品牌沉淀大型赛事是城市的“移动广告牌”,能在短时间内聚焦全球目光。南京通过马拉松赛事展示“山水城林”的城市风貌,江阴以“澄马”串联沿江生态与工业文明,商洛借全运会女排资格赛塑造“国际赛事名城”标签,这些案例证明:赛事不仅是竞技平台,更是城市文化的“叙事载体”。当赛事与城市特色深度绑定——兰州马拉松将牛肉面文化融入完赛补给,淮安凭赛事门票免景区门票——城市的辨识度与记忆点将被持续强化,形成长效品牌价值。
社会融合:从群体参与到文化认同赛事的本质是“人的活动”,其背后是情感的共鸣与身份的认同。“苏超”联赛中,球迷为家乡球队呐喊的热情,折射出强烈的地域自豪感;南京溧水半程马拉松通过“参赛+游览”的组合,让外地跑者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广西民族博物馆在赛事期间推出的铜鼓拓印体验,则让体育爱好者同时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这种“赛事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既增强了本地居民的归属感,也让外来游客从“旁观者”变为“沉浸式体验者”。
@兰州发布
二、典型实践: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不同城市基于资源禀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文旅+赛事”路径,其核心在于找到赛事与本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契合点。
南京:赛事套餐激活全域旅游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将赛事作为串联“山水人文”的纽带。2024年溧水半程马拉松推出“SVIP跑者套餐”,包含报名费、住宿、景区门票及专车接送,直接为溧水区带来5553万元经济效益。更值得关注的是,南京通过“体育旅游村+特色小镇”的载体建设,让赛事效应持续释放:栖霞区桦墅村的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依托乡村生态吸引户外爱好者;江宁区黄龙岘体育旅游村则以“茶乡+骑行”的组合,形成“赛事举办—常态运营”的良性循环。
江阴:品牌赛事驱动产城融合
江阴的实践聚焦“赛事品牌化+资源整合化”。通过建设海澜飞马国际网球学院、南闸滑翔伞基地等专业设施,培育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赛事IP。2025年“澄马”吸引2万名参赛者,其中75.53%来自外地,赛道沿途精心设计的沿江风貌与绿色发展景观,让跑者在竞技中感受城市发展活力。这种“赛事+城市名片”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更推动了体育、文旅、会展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江苏“苏超”:三位一体构建消费生态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成功,在于构建了“内容—场景—服务”的闭环生态:内容层面,以竞技观赏性为核心,叠加“造梗出圈”的娱乐属性,每轮比赛创造数亿级网络曝光,形成“城市荣誉+全民参与”的话题效应;场景层面,推出“足球+文化”主题线路,如淮安凭赛事门票免16家景区门票,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破2万单,将观赛者转化为游客;服务层面,优化交通接驳(无锡地铁延长运营、徐州开通免费观赛巴士)、提升场馆设施(昆山奥体中心可容纳4.5万人),以专业保障提升消费体验。 这种全链条设计,让“苏超”从单一赛事升级为拉动全域消费的“超级IP”。
@光明网
三、破局关键:安全为基,创意为魂,服务为翼
“文旅+赛事”的可持续发展,需破解“聚人气易,留消费难”的痛点,核心在于把握四个关键点:
安全底线不可破
高风险赛事需建立全流程管控体系:赛前专业风险评估、配备救生与医疗资源;赛中强制资质审核与环境监测;赛后复盘优化预案。例如,龙舟赛需预设防翻船演练,滑翔伞项目需严格核查装备合规性,唯有守住安全红线,才能释放经济价值。
情绪价值是核心
成功的赛事能引爆情感共鸣。一方面,提炼独特的赛事精神,如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口号,让参与者产生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设计沉浸式体验,如张家界翼装飞行带来的“极限震撼”,侗族大歌与网红共演激发的文化自豪,让赛事从“观看”变为“参与”,从“记忆”变为“传播”。
产品设计要多元
赛事的长尾效应取决于文旅产品的丰富度。南京将赛事与乡村旅游结合,商洛同步推出赏花线路与文旅活动,江苏依托26家5A级景区设计“观赛+游览”套餐,这些案例证明:只有“赛事引流”与“文旅托举”双轮驱动,才能延长消费链条。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赛事+”边界,如“艺术赛事+文创市集”“劳动赛事+乡村体验”,让赛事经济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服务保障需精细
流量转化的关键在“最后一公里”。交通上,可借鉴“苏超”的接驳车、延长地铁运营等举措;住宿上,提升接待能力与品质,如江苏275家星级饭店的支撑作用;服务上,提供多语种指引、赛事周边购买等细节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精准推送文旅产品,让服务从“标准化”升级为“个性化”。
@南通发布
从南京的马拉松到江苏的“苏超”,从商洛的排球赛到全国遍地开花的特色赛事,“文旅+赛事”正以独特的活力,重塑文旅产业的增长逻辑。它不仅是拉动消费的“新引擎”,更是展示城市文化、增强社会认同的“新载体”。未来,当更多城市学会用“赛事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具想象力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