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文化为根 创新为翼: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共性路径与独特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在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独特的地域风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内蒙古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的《马之舞》演艺与云南曲靖会泽的 “文旅 +” 实践,分别以草原马文化与多民族融合文化为核心,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民族地区文旅融合提供了生动范本。

 一、特色案例:从草原演艺到多域融合的实践探索

《马之舞》:草原马文化的活化与创新

作为呼伦贝尔草原最具代表性的马文化演艺项目,《马之舞》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构建起 “文化传承 — 体验创新 — 产业联动” 的融合模式。

文化传承:马背文明的现代表达

蒙古族被称为 “马背民族”,马文化渗透于其历史、生活与精神世界。《马之舞》以马术为核心,将套马、驯马、赛马等传统生产技艺转化为舞台艺术,通过 “牧马人”“万马奔腾” 等章节,生动展现蒙古马在民族历史中的地位,以及衍生的民俗风情、美学艺术与价值观念。如马头琴曲《万马奔腾》与骑手方阵同步表演,让观众直观感受 “马背文化” 的精神内核,强化了民族文化自信。

形式创新:从民俗活动到沉浸式体验

突破传统那达慕大会的时空限制,《马之舞》将季节性民俗转化为常态化展演。其创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叙事性编排,融合巴尔虎部落历史传说,使传统技艺升华为有故事的文化展演;二是多艺术融合,将舞蹈、长调等非遗与马术结合,实现 “视觉 + 听觉” 双重震撼;三是技术赋能,采用环形舞台与声光电技术,打造270度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蒙古马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产品。

产业延伸:构建马文化生态圈

以演艺为核心,《马之舞》延伸出畜牧养殖、马术培训、文创开发、特色民宿等产业链条,形成 “演艺 + 景区 + 关联产业” 的生态圈。数据显示,其年均演出收入超千万元,带动景区门票价格提升40%,创造200余个就业岗位,周边牧民年均增收3.2万元,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

精神引领:蒙古马精神的时代传承

演出中,演员在严寒、酷暑等艰苦环境下坚守岗位,通过高难度马术动作展现 “吃苦耐劳、一往无前” 的蒙古马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成为演艺的灵魂,更通过表演传递给观众,成为民族团结与进步的精神纽带。

@呼伦贝尔文旅

会泽 “文旅+”:多民族融合的全域实践

云南会泽以 “钱王之乡”“铜商文化” 为底蕴,通过 “文旅 + 统战”“文旅 + 产业” 等模式,构建起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2025年 “五一” 假期接待游客22.5万人次,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文旅体系构建:品牌引领与全域联动

实施 “文旅兴县” 战略,打造 “钱王之乡、会馆之城、休闲之都” 三大品牌,整合资源建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 “旅游 + 农业”“旅游 + 康养” 拓展业态,如娜姑镇万亩稻田健康跑、夏季草莓农旅项目,既促进产业增收,又为各民族搭建交流平台。

节会与展演:凝聚共识的文化载体

以火把节、长街宴、“钱王之乡” 文化周等活动为纽带,强化民族认同。2024年火把节上,近万名各族群众共跳民族舞、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2025年文化周通过30余场活动融合千年铜商文化与现代艺术,吸引20余万人次参与,形成 “节庆搭台、文化唱戏” 的融合模式。

非遗活化:传统技艺的体验式传承

将斑铜制作、擀毡等非遗融入旅游场景,如张氏斑铜传习馆让游客亲手体验工艺;会泽文庙举办成童礼、开笔礼,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旅结合,形成 “老传统 + 新体验” 的传承模式,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三动融合”:成果共享的机制创新

以 “示范带动、产业互动、文旅联动” 推动发展:培育20家省级、30家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通过景区改造形成可复制经验;发展马铃薯、石榴等特色产业,2025年相关农旅项目年产值超20亿元;开发滑雪场、大地缝等景区,带动餐饮、住宿就业增长,构建起 “旅游 + 就业” 的经济纽带。

二、共性路径: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核心经验

两个案例虽地域与文化不同,但均围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形成共性经验,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融合路径。

以文塑旅:坚守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

文化是文旅融合的灵魂。《马之舞》通过马术展演活化蒙古马文化,会泽以非遗与传统礼仪传承多民族文化,均实现了 “文化活态传承”。民族地区需深挖自身文化内核,将历史传说、生产技艺、精神信仰转化为旅游内容,既避免同质化,又增强文化认同。

创新形式:技术赋能体验,突破时空限制

《马之舞》用声光电打造沉浸式体验,会泽将节庆转化为常态化活动,均体现 “创新为要”。民族地区应突破传统展演的时空束缚,融合现代舞台技术、AR等科技手段,设计互动体验环节,让游客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提升文化感染力。

产业联动:延伸链条,实现多元增收

两者均突破 “单一旅游” 模式:《马之舞》构建马文化产业链,会泽推动 “农业 + 旅游 + 非遗” 融合。民族地区需以文旅为核心,联动农牧业、制造业、服务业,开发文创产品、特色餐饮、研学项目等,拓宽增收渠道,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精神凝聚: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族团结

《马之舞》传递蒙古马精神,会泽通过节庆让各族群众 “手拉手”,均凸显 “精神引领” 作用。民族地区应通过文旅活动强化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理念,让文旅产业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中国统一战线杂志

从草原上的《马之舞》到会泽的 “文旅+” 实践,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以文化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为支撑,以团结为目标。未来,民族地区需继续整合资源、培育人才、完善设施,让文旅产业既成为经济增长的 “引擎”,又成为文化传承的 “载体”,推动实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

 

上一篇:博雅视野|“中医药+文旅”的融合模式与实践探索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2025年暑期旅游市场:双管齐下促发展 规范有序保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