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铁旅融合创新实践,重塑旅游时空体验

当上饶至喀什的Y字头列车穿越戈壁,当宁波开出的“绿皮车”载着银发族驶向新疆,旅游列车正以独特的“慢游”姿态,重构着中国旅游的时空格局。铁旅深度融合不仅是交通与文旅的简单叠加,更成为激发消费新动能、回应民生需求的重要路径。从暑运期间的运力调配到银发群体的“慢游”体验,从区域旅游协同到消费链条延伸,铁旅融合正书写着供给侧创新与需求侧升级的双向奔赴。

一、供需共振:铁旅融合的发展现状与创新实践

铁旅融合的蓬勃发展,源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捕捉与供给侧的主动创新。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开行旅游列车1860列,运送游客超100万人次;2025年暑运首周即开行17列,后续还将根据客流动态增开。这种灵活的运力调配背后,是对不同群体需求的深度洞察。

供给侧:从“位移服务”到“综合体验”的升级

铁路部门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运输功能,而是转向“运输+文旅”的综合服务供给:

精准化线路设计:针对暑期特点推出研学游、避暑游专线,如北京至阿尔山的避暑列车、郑州至乌鲁木齐的西域探秘线;针对银发群体偏好,设计10天以上的长线产品,如18天“躺游新疆”专列、15日东北慢游线,实现“车随人走,夜行日游”。

商业模式创新:多地推出“火车票+景区门票”计次票、铁旅套票,长三角地区实现“一票游多景”,通过价格联动降低出行成本。云南、山东的环线旅游列车每日开行,黑龙江、广西的跨境列车热度攀升,将沿线景点“串珠成链”,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服务场景细化:旅游专列配备导游、厨师、随行医生,提供“上车休息、下车游玩”的便利——游客可将大件行李存于车上,仅携带必需品入住当地酒店,让列车成为“移动的家”。车厢内还增设扑克、麻将、乐器等娱乐设施,甚至为乘客举办生日会,让漫长旅途充满烟火气。

需求侧:银发群体成主力,“慢游”催生新消费

在旅游专列的客流中,中老年群体占比近八成,他们用“慢下来”的旅行方式,重新定义着旅游的意义。

杭州70多岁的阿姨每年跟随专列出游,从贵州到新疆,行程虽长却乐在其中;曾经历骨髓移植的杭州游客,通过专列旅行重拾生活热情,“想多看看世界”成为许多银发族的共同心声。他们偏好节奏舒缓、省心省力的行程,注重安全性与舒适性——这正是旅游专列的核心优势:4人软卧包厢、全程医护保障、博物馆深度讲解等服务,精准匹配了“50+”群体的需求。

这种需求也推动着市场细分:普通专列客单价4000-8000元,涵盖门票、住宿、餐饮;中高端专列如“熊猫专列”“新东方快车”,配备商务包厢、KTV、24小时管家服务,客单价过万仍一席难求,10月底前的新疆线已售罄。从普惠型产品到定制化服务,铁旅融合正满足着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中国铁路

二、多维价值:铁旅融合如何重塑旅游生态?

铁旅融合的意义远不止于“坐火车去旅游”,它正从经济、社会、区域协同等多维度释放价值。

激活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旅游列车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串联成线,打破行政壁垒与地理限制。云南环线列车让游客一站打卡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广西跨境专列串联中越边境风情,推动“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这种“火车向着景区开”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旅游的可达性,更促进了沿线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联动,形成“一列车带动一片区”的经济乘数效应。

暑运期间,上饶至喀什的列车带动新疆南部景区客流增长30%,当地民宿预订量同比翻倍,印证了铁旅融合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彰显民生温度与消费潜力

适老化服务的升级,是铁旅融合最动人的注脚。车站绿色通道、车厢防滑设施、卧铺扶梯加宽、24小时医护巡视……这些细节让更多老年人敢出游、愿出游。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旅游专列出行的银发族中,近六成是首次跨省长途旅游,铁旅融合正帮助他们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

这种民生关怀也转化为消费动能:银发群体年均旅游支出稳步增长,2025年上半年,旅游专列带动的老年旅游消费同比提升25%,涵盖药膳体验、非遗手作、文化研学等多元场景,展现出“老有所乐”背后的市场活力。

推动旅游消费链条延伸

从“快旅”到“慢游”的转变,让消费场景更丰富。游客在列车上购买地方特产,在沿途城市体验手工艺制作,在博物馆深度研学……上铁国旅的山西专列特意安排晋商博物馆讲解,带动当地文创产品销售额增长40%;新疆专列的“胡杨林摄影”主题活动,催生了摄影器材租赁、后期制作等衍生消费。

这种“交通+体验+消费”的闭环,让旅游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沉浸式消费”,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人均消费额。

三、挑战与未来:如何让铁旅融合走得更远?

尽管成效显著,铁旅融合仍面临同质化竞争、配套服务不足、消费链条待延长等挑战。未来的发展,需要在“特色化、精细化、创新化”上下功夫。

破解同质化:从“线路重复”到“主题鲜明”
当前部分旅游专列线路重合、服务相似,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可借鉴“摄影游学专列”“非遗体验专列”等创新方向,结合地方特色设计主题产品——如西北线融入丝绸之路考古体验,西南线增加少数民族医药研学,让每趟列车都有独特的文化标签。

升级配套服务:从“能出行”到“行得好”
部分专列存在接驳效率低、景区服务与列车服务脱节等问题。需推动铁路部门与目的地政府、景区建立联动机制:提前对接当地交通接驳,确保“下火车即上大巴”;统一服务标准,让景区讲解、餐饮住宿与列车服务品质匹配,避免“旅途体验断层”。

拥抱新趋势:科技赋能与需求深挖
年轻群体对“慢游”的接受度逐渐提升,可开发“轻奢慢游专列”,融入VR沿途风光预览、线上社群互动等功能;针对银发族的健康需求,增加中医理疗、慢病管理等服务模块;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流偏好,动态调整线路与服务,让铁旅融合更精准地对接市场。

@中国铁路

旅游列车的轰鸣声,不仅是车轮与铁轨的交响,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脉搏。从供给侧的创新活力到需求侧的消费升级,从区域协同的“一盘棋”到银发族的“幸福账单”,铁旅融合正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当更多个性化、精细化、特色化的旅游专列驶向远方,它承载的不仅是游客的期待,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温度与经济动能。 

上一篇:博雅视野|金融与文旅深度融合:实践、挑战与未来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中医药+文旅”的融合模式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