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象山商会大厦东海音乐节现场10对新人的集体婚礼,到乌鲁木齐草莓音乐节上的临时婚姻登记点,近年来,婚姻登记正悄然走出传统大厅,融入文旅场景,以更具仪式感、纪念意义的方式,回应着“90后”“00后”对婚姻的新期待。这种“婚登+文旅”的创新模式,不仅让法律的庄重与文化的温情相遇,更成为激活“甜蜜经济”、提升城市吸引力的新赛道。
2025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落地,内地居民申请结婚登记不再需要出具户口簿,可在任一有相关权限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这一政策突破了地域限制,为婚姻登记场景的创新提供了制度灵活性,让“在喜欢的地方、以喜欢的方式领证”成为可能。
政策东风下,多地迅速行动。今年以来,浙江宁波、四川成都、新疆乌鲁木齐等地陆续尝试将婚姻登记点“搬”进音乐节——宁波象山在东海音乐节现场为新人举办集体婚礼;乌鲁木齐水磨沟区民政局则在草莓音乐节期间设立临时登记点,新人只需携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3张两寸结婚登记照,即可在音乐狂欢中完成登记。当地文旅部门表示,此举旨在通过跨界联动,让新人在独特氛围中留下“有纪念意义的结婚证”。
@成都发布
“婚登+文旅”并非简单的场景叠加,而是民政服务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在于将婚姻登记从单一的“办公流程”,升级为承载情感表达、文化传承的“沉浸体验”。
从内容设计来看,各地正通过多维度创新赋予婚姻登记新内涵:
仪式感与氛围感结合:音乐节的热烈、浪漫氛围,与婚姻的喜悦天然契合,让领证过程突破传统窗口的严肃感,成为一场充满记忆点的“情感庆典”。
文化元素深度嵌入:宁波象山的实践表明,可将婚俗仪式与地域特色、历史传统相结合,例如融入当地非遗技艺或海洋文化,让婚姻登记不仅是法律程序,更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播载体。
服务链条延伸拓展:以婚登为核心,延伸出旅拍、婚庆、文创、住宿等关联服务,形成“领证-婚礼-纪念-消费”的完整生态,推动“甜蜜经济”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要让“婚登+文旅”从创新尝试升级为可持续的城市品牌,需从三方面着力:
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多部门协同
将“婚登+文旅”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明确民政、文旅、城建等部门的职责分工,统筹资源调度与考评机制,实现从“部门创新”到“城市名片”的转化。例如,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景区、文化场馆等成为“婚登基地”,形成常态化服务网络。
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情感认同
婚姻登记承载着对爱情的承诺与对传统的传承。各地可结合本地历史、民俗,设计具有文化厚度的颁证仪式——如在古城墙下见证誓言,用非遗手工艺品作为纪念信物,让新人在领证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对城市的情感联结。
完善产业生态,实现价值双赢
以“婚登目的地”为目标,打造一体化婚庆文旅产业:从定制化婚礼策划、主题旅拍,到爱情纪念文创产品、蜜月度假套餐,满足新人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通过“婚登+文旅”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中国旅游报
从音乐节的临时登记点到常态化的“文化婚登”场景,这种创新实践正重新定义婚姻登记的意义。正如宁波象山的探索所证明的:当传统服务注入创新思维,当行政窗口承载文化意象,普通的领证过程便能成为城市里最动人的风景,而抢占“甜蜜经济”新赛道的关键,正在于对情感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对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